close

第二次入場前,排隊排了二十分鐘
後面是一對老夫妻,感覺得出來他們並非熱潮而來觀展


純粹是安排生活裡的一些點滴
兩個人聊天,講一些對展覽的期待跟下次的計畫

我覺得好不容易喔
七十歲的時候,能把一些興趣變成生活的腳印

我們這樣一起排隊排了二十分鐘

聽著老人生活感受的歷程,再次抵達展廳
二次入館時其實比第一次人潮還多,不過已經排了那麼長的隊伍,絕對要好好觀看才能物超所值呀(誤)

 

入場是以俯視角度呈現奧賽美術館的大廳,這種黑白照片的壁貼並不特殊,但簡單帶入了另一個空間。只可惜相片牆在展廳內,無法拍照。

想想這一生或許有許多人能夠到國外旅遊,但卻可能無緣踏足奧塞美術館,也因此相片牆前蠻多人被制止拍照(雖然我很聰明知道故宮不能攝影,但多多少少有點惋惜)

展區規劃以年代及風格為主題,早期看展不會特別注意,但現在想想大家不都常說,如果兩種東西類型不同,怎麼可以拿出來比較呢?

我覺得繪畫也是這樣的,抽象與寫實並沒有高低,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,而相似的內容更能推敲每個年代所關注的議題、故事、人文

還記得參觀慕夏展,儘管慕夏的海報作品十分唯美,然而在戰爭以後的單色素描及水彩,卻說了更多他所經歷的生活

在那些沒有網路、無法攝影的時空,繪畫就變成最真摯的紀錄片。


展區由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開場
古典主義大家應該比較熟悉,繪畫技巧上較為嚴謹,很多畫作都是神明、天使及英雄人物,所以人物的刻畫也較理想化(也就是超級美型XD)

而浪漫主義並非我們所定義的浪漫,就形象上貼近英雄人物的慷慨激昂,但人物表達更多的情感,無論正面或負面的都有強烈表現,比起宗教更多詮釋對大自然的敬畏、崇敬

我覺得這個時代的人很可愛,他們很真實地描繪他們對美的追求,通常都是一堆皮膚潔白無瑕、沒有毛孔的天使跟體態優美的女神

雖然沒有註解,但畫作<真理>很明顯區分在古典主義
在這個區塊,也有非常多像<真理>作品中的人物,他們美麗、純真、看起來一塵不染

(更多真理心得可參考【展覽】印象‧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心得(閒逛篇)內文)

 

而浪漫主義的風格明顯不同,好比1861年Paul Huet的<深淵
畫中有廣闊的天空與森林,細部是岩壁上的騎士,站於末路的深谷之前,他拉緊馬匹止步,或者正打算奮力一躍。
可天空灰濛的雲層彷彿象徵著劇情推展,隱隱露出微光。
是粉身碎骨的深淵,但也有所冀望,正是此刻風貌。

不過,區別風格也不是最重要的,體會喜愛的畫面與回響,更是藝術的美好之處。

 

第二展區是學院派與寫實主義
學院派算是被官方培訓出來的畫家,繪畫技巧扎實,由於大多為當代貴族及皇室服務,大多以人物畫為主,在相機剛發明,攝影技術尚未純熟的時間,人們追求畫作與人物的相似

寫實主義是所謂的現實主義,也就是不使用抽象圖樣表現,寫實主義跟學院派最大區別在於雖然都追求相似度,但寫實主義的畫家比較於學院派的華麗貴族生活,更多描繪平民生活與農村樣貌的純樸。

在這一區有許多貴族少女的描繪,用色大多以柔和與明快的色調表現療癒溫暖的氛圍。不過由於我現在比較喜歡成熟女性的作品,所以沒有說特別打動我。

反倒是一些帶著高禮帽的男性肖像更吸引我,好比<證券行群像>和<雨果肖像>,儘管畫作人物的色彩較單一,但畫家透過色階的堆疊,讓畫中黑白的服飾都有了光影對比,也透過筆觸表現出靜物的不同材質。

對比學院派的春光明媚的少女,這次展出的寫實主義即是秋日微醺的暈染

寫實主義這裡有非常多的米勒畫作,也包含據說是本次展出的賣點的<拾穗>,基本上從幼稚園到中學,每次上美術課都會看到這張圖,所以畫作前方圍觀人群非常得多;但令我喜愛的是擺在對面的<農婦>及<牧羊女與羊群

農婦>就是一幅超級優雅的大美女,呵呵
於麥穗中,農婦背著身子,微彎著頸項,顯露出女性柔美的肌膚。她站於豐收的麥田中,拾起一朵白色雛菊。
這是這個秋日忙碌農作後,她的一抹美好時光,或許也是因為農作的豐收,讓她能安逸地享受這個午後。

至於<牧羊女與羊群>我覺得是有點哀愁的作品,團聚的羊群背向牧羊女,彷彿她是被隔絕在外的一人,為了家裡的生計,她牧羊顯出一種莫可奈何。

她們都在這個秋日時光,無論收穫或無助撿拾,田野裡的人群,透露著一種辛勞與樸實,畫家的筆觸中或許還有的是憐惜與欣慰,只盼這一年能得以溫飽。


相較於學院派與寫實主義的對照,第三展區的印象派與自然主義和諧得多,沒看這個展覽之前,其實我不會區分寫實主義跟自然主義,哈哈

看了畫作,跟查詢一些資料才知道,寫實主義是所見及所得的表現,自然主義卻是以畫家的心境去投射外在的描繪方式。所以儘管自然主義也追求精確的描繪,但更著重於繪畫者的感受,而不刻意修飾出相同的繪畫主體。

而印象派也追求描繪真實所觸的生活與大量自然寫生,他們加入了更多色光,進而展顯出更多對物體的光線變化。我寫到這邊突然覺得這些形容太浮誇,簡單說在學院派時代人們對於光影表現,認為是使用灰階跟褐色。

但當代物理科學發現色光是七彩的太陽光譜(也就是彩虹的顏色),然後印象派的畫家就開始發瘋的玩各種色光變化,也開始透過不同的筆觸表現作品。

然後我覺得有件事情很有趣,就是大家常常會區別理工與人文。但萬萬沒想到在藝術的技法及表現的演進上,其實也受到科學進展的影響;而科技進步也常常是人們對於生活人文的渴望,這個世界就是不斷地互相影響吧~

然後由於我媽曾在我幼童期間,給我看一套書叫印象派大師叢書,所以最先開啟我對美的概念就是印象派,所以有非常長的時間,其他學派都沒辦法打倒印象派在我心中的地位。(主要是因為習慣吧)

不過這區的畫作,並沒有特別記得作品的名稱,反而比較會回想起使用的一些技巧跟特殊的筆觸。但這次展出中,唯一購買的明信片終究是印象畫派的作品<卡瑪瑞港

其實明信片跟作品的色彩有點不同,但不同的藍色在畫布中讓海面透出水波粼粼與隱約的船影。雲層有些斑駁的筆觸也像是厚重雲朵中的微風吹拂。

風的流動,在印象畫派中十分常見,因為戶外寫生,也因為更著重於自然的筆觸,所以許多作品都會將空氣的振動帶入景色。

這也是常有人說的,從不同角度跟遠近觀看一幅作品,能有其他的體會與感受。

色彩表現上,我也喜愛<莫瑞橋>及<曼西橋>,印象派中的橋墩作品,大多能透過天空、橋與陸地的風光,最後再投射到河面上,這類構圖特別吸引我,也讓人感到很舒適自在。

 

而後的象徵主義與折衷主義,我在看得當下,認為象徵主義是並不著重於現實的形象,而是描繪出主體的情感與精神表現。而折衷主義是將印象畫派跟學院派的風格結合,使用不同的技法表現生動。

但回家看資料反而有點混亂了,這個區域最為吸引我的作品是<美麗的威尼斯:海洋之后>,以及<閱讀的女子>,我有針對<美麗的威尼斯:海洋之后>寫一篇文章,有興趣可以點擊查看

而<閱讀的女子>我覺得可以詮釋這個展區的風格,就是繪畫中的主體非常的明顯,無論是有繁複背景的<嘉拉蒂>,或者背景色塊較為清晰的<告別白日>,他們的主角都直述著這些畫作的故事。

作品其實相對於其他展區並不多,但作品強烈,也能帶給觀者想像,讓人記憶猶新。

最後一個區塊叫做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起源,我覺得這一區其實不是特別針對某一種風格或流派,而是透過新的藝術表現方式,讓我們連結現代藝術。

其實整個展覽也有這種風貌,即是從古典主義的理想世界與學院派的嚴謹,寫實主義到自然主義的轉變,繼而影響了印象畫派對待大自然的細膩與大膽,象徵主義對待主體的觀看方式。其實藝術的風格都不斷地互相影響,而轉化為新的一種層次。

其實藝術跟科學真的非常類似,當科學理論總在推翻新的範式時,藝術讓人們發現其實世界並沒有最好的理論,只有很好的理論們。他們用不同的角度讓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風貌


以上是我對這次印象.左岸:奧賽美術館三十周年特展的心得,對於藝術流派的解析可能不夠完整,如果想知道更多作品的小知識,趕快到故宮參觀,並租借導覽喔!

如果家中有小朋友,我覺得更應該看這樣的展覽。好比我現在對於藝術的喜愛跟啟發,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孩提時的記憶。但是關於美,並不一定是領悟藝術作品,而是我們覺得這片雲彩很美,或者是超商飲料的新包裝超好看,這就是美。

但其實我們生活中除了自然的各種事物,都受到了藝術影響著,能夠瞭解美的表現,往往可以給心中更多的感動。


謝謝你們看完這篇文章。
本次展出其他心得如下:

【展覽】印象‧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心得(閒逛篇)

<美麗的威尼斯:海洋之后>畫作心得

arrow
arrow

    灑花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